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都有一套从其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的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作综合归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有些是可变的,有些是稳定的。内部原因中,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比如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有些原因是个体不可能控制的。如果是可控的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通过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力改变。通过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已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体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的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相信未来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多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将责任推卸给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采取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显然是消极的。

四、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三条主要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

海德(F.Heider)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种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那么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比如,对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显示,各种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男人,无论哪次失窃,总有那个男人的踪影,而他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此时,我们就很容易假定该男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二)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利提出来的。凯利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时,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显然需要谨慎行事。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当晚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如果当晚楼里有三个人,那么在假定谁是最大嫌疑者时,就要非常谨慎。

(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三种信息。

  1.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2.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 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个方面信息的协变中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专栏2-7 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利三维理论的验证

麦克阿瑟(L.McArther)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言能力做了系统的研究。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纵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假设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的信息,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笑。在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丽笑的原因归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第二种情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丽对所有小丑的表演总是笑,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笑。在这种情况下,86%的被试者将玛丽笑的原因归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丽本人。

第三种情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也就是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的表演笑,别人几乎不对这个小丑的表演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笑过,在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笑的原因归于情境。

上述研究证明了三维理论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人们的归因结果。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解释会有差别。

(二)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可减轻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不过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原因造成的,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所以,对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凸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四)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