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一)模仿的定义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的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其特点如下。
- 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 相似性,即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两类。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即使他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由于他觉得模仿别人能获得好处,于是就在行为上仿照别人;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
(二)模仿的意义
模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模仿是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形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
2. 适应作用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个体成长的早期,这种作用尤其突出。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3.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
(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这三个模仿律现在看来仍有一定的说服力。
1. 下降律
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 几何级数律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 先内后外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
二、暗示
(一)暗示的定义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涉及三个要素,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二)暗示的分类
1.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按信息来源,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前者的暗示信息来自他人,后者的暗示信息来自个体自身。
2.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按暗示者的目的,暗示可以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前者有明确目的,后者无明确目的。
3.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按暗示双方的接触方式,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前者是暗示者直接施加影响,后者则是暗示者间接施加影响。
4. 暗示和反暗示
按暗示效果,暗示可以分为暗示和反暗示。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效果,即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接受暗示。
- 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接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定义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如下。
1. 双向性
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2. 爆发性
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通过反复振荡和反复循环来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3. 接收的迅速性
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地接收。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 个体间的感染
个体间的感染是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最常见的形式。
2. 大众传媒的感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日趋丰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个体情绪的感染日益突出,影响巨大、深远。
3.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是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接触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反过来加剧个体原有的情绪。在这种感染中,情绪反复激荡,易于爆发,容易导致人群非理性行为的发生。例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人们的惊慌失措都是此类社会感染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