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重新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自我的定义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 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 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 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 反思自我

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2. 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3. 决定期待

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 生理自我

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其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型。

2. 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阶段从3岁到十三四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3. 心理自我

这个阶段需时10年左右,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后,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自我概念中的两个主要成分。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求被试者在6~7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这些句子是为被试者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同时按照被试者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我是谁?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身份

当我们说到某人身份的时候,实际上是指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例如,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就是家长、教师和公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二)身份的特点

1. 客观性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 主观性

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

3. 多重性

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都有一个以上的社会地位,所以个体往往具有许多身份,至于个体处境的多重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4. 稳定性

某些身份如出身、民族、性别等是终生不变的,其他社会身份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个体的社会地位往往有较大的改变,个体可能会出现自我丧失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5. 契约性

现代社会,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身份也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个体应该履行。

三、自尊

在自我概念中,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部分就是自尊。自尊涉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一)自尊的定义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 = 成功/抱负

以上公式的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但人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其欣喜不已。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一些亲子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卷入;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双亲一致;尊重孩子并给予其一定的自由;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

2. 行为表现的反馈

行为表现,特别是成功行为的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3.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选择那些适合个体,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

4.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在社会比较中,如何选择坐标系是极为重要的。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与自己地位、身份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将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有利于增加自尊。

(三)自尊的测量

罗森伯格(M.Rosenberg)编制了一个自尊量表。作为对自尊的单维测验它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个量表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如下。

  1. 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项)
    (1)非常同意;(2)同意;(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
  2. 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3. 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4. 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5.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6. 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7. 整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8. 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
  9. 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
  10. 我有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是反向计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