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定义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形象,达到一定的目的。
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来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
二、社会角色分类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获得方式,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如父母角色;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如教师角色。
(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社会角色可以分为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前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等;后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前者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后者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可以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一)角色期待
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就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二)角色领悟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
(三)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是指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
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清楚并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那么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例如,老师既需要是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如教师的社会角色,国家期望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而家长和管理部门则要求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两者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
(三)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如从旧角色中退出来了,却不知如何或来不及建立新的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造成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