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须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传统观念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生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被称为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要是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成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差别,就是人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为13~25年。总体来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有变长的趋势。正是这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他们学习生活与生产的技能、学习道德规范、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树立人生理想。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较好的遗传素质

人脑有数百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的神经网络不仅使人能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比如,脑瘫或智力低下的儿童其社会化就很困难。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其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地向人们提供大量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与日俱增。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其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参照群体的作用机制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比如,儿童的社会化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就很大,同伴群体实际上就是向他们提供态度和行为标准的一种参照群体。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和相互交流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描述。

1. 性

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 性别

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根据其性别按不同的要求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此外,婴儿的性别认同也不一样,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等方面,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三)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更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包括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

3.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良好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四)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 国家形象阶段

在国家形象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升国旗、唱国歌等方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效手段。

2. 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在抽象国家观念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等来培养爱国意识。

3. 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在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