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最美丽的故事和传说都是与爱情有关的。人们渴望爱情,甚至为它生,为它死。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爱情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文学歌颂的主题,而不是科学的研究对象。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E.Hatfield)说,在她进斯坦福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对浪漫爱情开始感兴趣,但她的同学们都在研究老鼠,热衷于建立老鼠学习的数学模型,并警告她说,爱情是社会心理学的禁区和陷阱,根本不可能研究,但她坚持下来了。正是有一批与她一样锲而不舍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才使我们今天对爱情这一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情感形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

第一,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第二,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第三,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第四,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第五,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

在实际生活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是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Rubin)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确实,生活中“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 和“我爱他(她),但不喜欢他(她)”的现象经常发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如此。

第二,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宽容、关怀和无私。

第三,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部分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利益和价值既包括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

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如果收益及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

在此阶段,男女双方尽可能地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如一起聊天,互赠礼品,共同讨论有兴趣的话题等,但避免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在交换中,随着双方互惠增多,两个人的亲密感随之增强。

(三)承诺

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收益,因此停止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地频繁交往。

(四)制度化

随着亲密感的不断增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但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能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等。契约使双方的关系具有排他性,要求彼此忠诚。

四、爱情的形式

李(J.Lee)等人通过研究,概括出了六种形式的爱情。

第一种,浪漫式。双方初次见面即互相吸引,一见钟情。

第二种,好朋友式。爱情是一种深情厚谊,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第三种,游戏式。爱情像游戏。“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第四种,占有式。“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第五种,实用式。找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实际需求的人。

第六种,利他式。“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爱的人受苦。”

以上六种形式的爱情并不互相排斥,比如任何一种爱情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占有成分。只不过,在一定时期或者某种情境下,人们的爱情可能会以某种形式为主。

另一种对爱情的分类是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形式。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处于激情爱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伙伴爱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比起容易动荡的激情爱来说,伙伴爱稳定一些。一般来说,恋爱的初期,激情爱的成分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特别是结婚以后,双方的情感会转变为伙伴爱。

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斯滕伯格(R.Sternberg)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如图2-13所示。

爱情三角形
图2-13 爱情三角形

从图2-13中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三条边和三角形内共有七种类型的爱情。根据三因素的平衡程度,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三因素完全平衡),也可以是非正三角形(以一因素为重点的不平衡三角形),按强度又可分高强度爱情三角形和低强度爱情三角形。

专栏2-17 激情爱的理论

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刺激x生理唤起x认知标签。不同情绪的生

理反应可以非常相似,比如恐惧、焦虑、开心的时候,人们的心跳都会加快,手都会颤抖。但由于人们对这些反应的解释不同,就可能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情感。个体如何解释情境、解释自己的生理反应,往往与外部的线索和“诱因”有关系。英雄救美女容易演绎出爱情佳话,就是因为在危急状态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那么就很容易被美女解释为英雄的出现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危险过后,温情和吸引油然而生。

加拿大温哥华北部的千山万壑中有一座卡皮兰诺吊桥,建在湍急的河流之上70米的空中,非常危险。但这座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索命桥”,几乎没有人在这里自杀,相反却上演了许多罗曼蒂克的故事,因而被认为是“爱情桥”。这其中的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爱情桥
爱情桥

专栏2-18 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相识、相知、相爱,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吗?常识告诉我们很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会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

印度学者古普塔(U.Gupta)等的一项研究很有说服力。他们访问了印度西北部城市斋浦尔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地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