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简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个论断对于社会心理学也是适用的。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追根溯源,现代的很多社会心理学理论都可以在古代哲学家那里找到思想源头。
围绕着“人性”展开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制约,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环境能改变人性,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这种观点后来被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和法国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J.Rousseau)等人继承与发展,他们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使人趋恶的是社会的邪恶,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就是改变社会。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决定,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性。这种思想为16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马基雅维利(N.Machiavelli)和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bbes)等人所继承和发展。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和邪恶的,因此须受法律的强制。
这一阶段对人性的假说,不能用经验方法获得证实,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但这类的思考和争论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
二、经验描述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对社会经验的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了解自身的需求及现实需求的可能性都在不断地增加,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陆续建立起来,这一切都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在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到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性,并从进化的观点探讨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变化。
(二)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先后出现了三个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一是拉扎鲁斯(M.Lazalus)等人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的出版。二是谢夫勒(A.Schaffle)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三是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的冯特,历时20年(1900-1920)出版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美国学者萨哈金(W.Sahakian)指出:“民族心理学所关心的就是社会心理学。”
(三)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在《模仿律》一书中,塔尔德(G.Tarde)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迪尔凯姆(E.Durkheim)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主张社会不能被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而是一种结构形式,能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列朋(G.LeBon)的《群众心理学》是法国社会学家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
(四)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其理论受到了达尔文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麦独孤指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他提出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母爱、亲和、控制、服从、创造和建设12种本能,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五)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以及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人格结构,这些概念是在《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书中提出的。弗洛伊德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著作有《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尽管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的褒贬不一,但是他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专著于1908年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三、实证分析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进行实证研究的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利特(N.Triplett)和德国学者莫德(W.Moede)。在他们进行的“他人存在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实验基础上,F.H.奥尔波特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认为“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体的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F.H.奥尔波特的名著《社会心理学》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社会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之上。随后,墨菲(G.Murphy)夫妇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由于实证方法的引入和确立,社会心理学最终奠定了自己的科学地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名学者,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下。
瑟斯顿(L.L. Thurstone)和李科特(R.Likert)。瑟斯顿和李科特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前者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后者对量表进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
谢里夫(M.Sherif)。谢里夫通过“游动效应”研究群体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社会规范就是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
莫雷诺(J.L. Moreno)。莫雷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1937年创办了《社会测量学》杂志,使人际关系进入了可测量的时代。
勒温。勒温是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开拓性贡献。例如,他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他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倡导社会心理学进行行动研究,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融入社会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由于复杂的社会情境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许多社会心理现象无法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所以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获得较为可靠的资料。因此,有文化人类学背景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和研究途径。
专栏2-2 中国社会心理学简史
现代社会心理学总体上说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我国古代也出现过一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在社会心理学的近代历程中,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做过一些有独特价值的工作。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孔子最早接触到人性问题,他早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了社会是人性的原因的观点,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先天因素(性)在人性发展中的一定作用,更强调后天因素(习)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引起人性大辩论的是孟子,他针对告子提出的“性无善无不善说”,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基本命题。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不以为然,认为人性不能理解成“饮食男女”一类的本能,因为这些本能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先天的道德观念。孟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并未否认后天因素使人不为善的可能性。与孟子“性善论”相反的观点是后来由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性是恶的,人们表现的善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习得的。
由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构成的两种对立观点,也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后来西方文明的影响一样,支配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人性哲学几千年。
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围绕人性善恶的争辩,说明中华民族是最早注意到人类社会心理现象并给予阐述的民族之一。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在思想领域的禁锢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思想家们对人性和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的认识和探讨似乎再未超出过先秦时期的高度。
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在西方诞生之后不久,中国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一批从西方留学回国的学者开始引进和介绍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下面列举一些现代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 1919年,陈大齐运用问卷法调查北京高小女生的道德意识。
- 1922年,刘延陵翻译出版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 1922年,张耀翔进行中国最早的民意测验。
- 1924年,陆志韦出版《社会心理学新论》。
- 1930年,潘菽出版《社会的心理基础》。
- 1946年,孙本文的两卷本《社会心理学》出版。
- 1949年至1978年,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蓬勃兴起。
- 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王极盛的文章《建议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 1981年,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筹备会。
- 1983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出版《社会心理学简讯》,后改名为《社会心理研究》。
专栏2-3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K.勒温
K.勒温(Kurt Lewin,1890-1947)是德国心理学家,犹太人,1890年9月出生在普鲁士的莫吉尔诺(今在波兰)。早年除了心理学,他还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并于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于1922年任教柏林大学,1932年赴美国讲学,并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33年定居美国,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35年转任依阿华大学教授,1944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主持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的工作,并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的访问教授。1947年2月去世。其主要心理学专著有《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心理力的表达和测量》(1938)、《解决社会冲突》(1948)、《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等。
K.勒温是格式塔运动的早期成员,但他超越格式塔学派,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把场理论应用到群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他非常重视理论研究和社会行动的结合,他认为社会心理学不仅要指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要积极参与,把这种方法付诸行动,付诸社会政策的制定。
K.勒温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学生包括费斯廷格(L.Festinger)、赞德(A.Zander)、凯利(H.Kelley)等,都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由于K.勒温对现代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科学居功至伟,所以许多学者尊他为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专栏2-4 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F.H.奥尔波特
F.H.奥尔波特(Floyd Henry Allport,1890-1978)是最早涉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F.H.奥尔波特用实验的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F.H.奥尔波特的主要贡献是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这是自罗斯和麦独孤以来,第三本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与罗斯和麦独孤思辨性、非经验性的取向不同,F.H.奥尔波特的书里面有相当大的篇幅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如依从、非语言沟通、社会促进等。可以说,F.H.奥尔波特把实验研究取向带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这种研究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专栏2-5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常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科学。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和与他人的合作为条件的。关注社会影响既是个体生存所必需,也是许多人的兴趣所在,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
大多数人一生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别人交往,从而受别人影响并影响别人,所以大多数人对社会行为都会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有自己的假说。许多业余社会心理学家乐于验证这些假说,而这些“验证”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需要的那种严肃性和公正性,只能称为社会常识。
科学研究的结果经常与多数人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相一致,这并不奇怪,因为常识往往是以经过时间检验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然而,社会心理学家要通过研究来验证假设,社会常识只有经过验证,才能上升为科学。此外,许多被认为是真理的常识,通过严格的研究后,却被证明是谬误。例如,一般认为,因某一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可能会憎恨这一行为,但科学地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结果恰恰相反,即只有受到轻微惩罚的人,才会不喜欢那种被禁止的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却表现出对被禁止行为的喜好有所增加。同样,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如果我们无意中听到某人背后说我们的好话,那么就会喜欢这个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点是无疑的。但是,社会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如果无意中听到某人对我们的评价不仅有好话,还有对我们缺点的“公正的”批评,那么我们会更喜欢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