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针对性,没有无对象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可以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
3.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
(二)态度的成分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由于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al tendency,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很多人认为抽烟有害,但仍然吞云吐雾。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四)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核心要素。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当个体认为对象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的态度;介于两者之间时,则采取中性的态度。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一方面,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个体的各种价值观彼此联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同样,人的各种态度也会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越大。
专栏2-10 价值观的类型
价值观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包含许多成分,每个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都具有各种成分,只是相对强弱不同,主导价值观不同。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E.Spranger)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六种类型的价值观取向: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这一理论的影响很大,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等人据此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用于测量和研究价值观。下面是六种价值观取向的人的特点。
经济型:具有务实的特点,追求财富,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理论型:具有智慧、兴趣,求知欲强,富于幻想,重视用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去寻求真理。
审美型:追求世界的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
社会型:热心社会活动,尊重他人的价值,利他和注重人文关怀。
政治型: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
宗教型:认为最高的价值是统一和整体,相信神和命运,寻求把自己与宇宙联系起来。
二、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atz)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一个对象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个体对它的态度越积极;一个对象越是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就越倾向于对其形成拒绝或逃避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和消极情绪。
(三)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强调个体被动保护自我形象与自我价值,而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则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认知功能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
三、态度的维度
(一)方向
方向是指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时,大都涉及的是这个维度。它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表现形式。
(二)强度
强度是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三)深度
深度是指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的卷入程度越深。
(四)向中度
向中度是指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五)外显度
外显度是指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an)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得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二)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三)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人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体原有的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