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心理学家长期以来就重视对需要的研究。历史上有过不少关于需要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需要是怎么产生的,需要有哪些类型,需要对人的行为、活动有何影响等。目前,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于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现介绍如下。

一、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

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它表现为人都希望自己有丰厚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喜欢做自己熟悉的工作等。如果人生活在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环境中,或者生活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从事着自己不熟悉、对结果没有把握的工作,这个人就会产生恐惧情绪,缺乏安全感。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爱与性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等同,性行为不仅来自于性欲,而且受爱和情感需要的支配。

尊重的需要是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感并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内容有明显的差异,如有人想当作家,有人想当体育明星或演艺明星,有人想在科学的征程上有所建树。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有人投师学艺、有人自学成才等。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会退居次要的地位,不再是行为、活动的推动力量;新出现的需要转而成为最占优势的需要,它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机体的各种能量。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续不断地满足时,人才受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支配。

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低等的动物都有,婴儿也有,当他饿的时候他会哭着要吃奶,奶嘴放到他嘴里他马上就不哭了。但是,爱和归属的需要只有到高等动物才表现出来,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人类,只有到青少年时期才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见图1-19)。

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
图1-19 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不吃不喝会饿死或渴死;一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却不会置人于死地,今天没有实现,明天还可以创造条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虽然高层次的需要并不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一个人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真正的革命者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他们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值得称赞,应该受到敬仰,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在科学、教育、工程技术等领域也不乏自我实现的人,也同样应该受到称赞和敬仰。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看作是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有它切合实际合理的地方,这个理论的提出在心理学的理论上,在管理的理念上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是,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他忽视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况且,这个理论具有假设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