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所以,记忆不像感知觉那样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凡是过去的经验都可以储存在大脑中,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把它们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因而,记忆可以将人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在时间上把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成一个整体,甚至可以把自己一生的经历都联系起来。这样,人们就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分类、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人们也通过记忆积累了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心理面貌。所以,可以说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如下五种:一是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二是情景记忆,即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三是情绪记忆,即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四是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即对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五是动作记忆,即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亿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就是三个记忆系统。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秒以内的记忆叫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叫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叫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单位。一般说的记忆的广度指的是短时记忆的容量,因为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就记忆的种类还是数量来说都是无限的。

瞬时记忆记的是事物的形象,当意识到识记的项目,或者说对识记的项目加以识别的时候,识记的项目就进人到短时记忆了。在短时记忆里,对语言文字记的是它们的声音,即听觉的记忆;对非语言文字记的是它们的形象。对短时记忆的材料加以复述,识记的材料就可能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以语义或形象的方式储存识记材料的。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与取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

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识记不仅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能把识记过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识记的遍数越多,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保存得越牢固。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会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回忆和再认都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

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没有识记就不可能有保持。识记的材料如果没有保持,或保持得不牢固,也不可能有回忆或再认,所以,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通过回忆还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三个环节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