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一)客观性的原则

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说明、解释事物。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认识它、解释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心理现象的探索,取得过辉煌的成果,也走过许多弯路,甚至犯过不少错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依靠思辨和总结个人经验,所以心理学只能孕育在哲学的襁褓中。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又有了更多的手段。脑外科手术的进步,脑化学、电子技术、脑电波、脑成像、记录单细胞活动的微电极技术的应用,为了解与人的行为相联系的脑结构、脑的生物化学活动以及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过程提供了基础,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有了科学的研究手段,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研究心理现象的时候,人们往往从某一理论假设出发,对调查或实验资料有好恶之分,喜欢那些支持自己假设的资料,轻视那些和自己的假设不一致的资料,因而会歪曲事实。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现象,在研究心理现象的时候,人们往往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忽视去寻找它的客观证据,以臆测代替事实,像对动物心理或儿童心理进行研究时经常发生的那样。所以,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特别强调客观性原则是必要的。

(二)辩证发展的原则

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至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种族发展;人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衰老的过程。就是同一心理现象,例如人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婴儿时期生理需要是主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步发展更多的是社会性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需要也 在同步提高;在不同的场合,人的需要也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也和其他现象一样,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体的心理特性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个体的心理特性一旦形成,又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制约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思维又影响着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割断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活动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解答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体育运动、司法、交通、文化艺术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提出来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提高人们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解决社会实践提出来的问题,这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离开了为实践服务的根本,把理 论束之高阁,科学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经过一百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实验法。它们在运用的时候又有更为具体的方法。在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中,都有适合自已独特研究对象的具体方法,这里介绍的只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方 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或叫自然观察法。例如,观察儿童的游戏,记录儿童每天所说的话,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比较儿童语言的发展等。在儿童言语获得的研究中,心理语言学家广泛地使用了观察儿童言语的方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J.)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是通过长期系统地观察自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资料的。动物习性学也是在观察动物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观察者不应干预活动的进行,应该客观地进行观察,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因此,观察法不能控制对人发生作用的外部条件只能听任活动自然进行;用观察法获得的资料,也不能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简单地做因果联系的解释。但是,用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客观、真实,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可提供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再进一步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思想观点、态度、需要动机、人格特征的方法叫调查法。

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对象回答的调查叫问卷法。在进行口头调查的时候,事先要列好问题或提问的提纲;在用问卷进行调查的时候,要按科学的程序编制好问卷,保证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调查问卷的设计要符合科学要求。要明确调查的目的,问题的设计也要围绕调查的目的;提问要准确简明,具有操作性,不能让被调查对象难以理解或产生歧义,也不要暗示答案。要规定施测的条件和问卷计分的规则,要制定合适的指示语和结束语。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定要遵循随机的原则,否则调查的结果会具有片面性,不能代表调查的总体。

用心理量表进行心理测验也是一种调查的方法。心理量表是用科学的方法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的问题,用于测量某种心理品质。例如,智力测验是用来测定智力发展状况的工具,经过测验可以对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给出数量化的描述;态度测验是用来测量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的;人格测验是用来测验一个人的人格特点的,等等。

(三)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人详细研究,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目的在于发现导致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通过对超常儿童的个案研究,可以了解超常儿童成长的历程、他们的个性特点,影响他们创造性发挥的主客观条件等。此外,像分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了解问题儿童的经历和处境,从中发现形成儿童问题的原因;探讨家庭暴力形成的原因等,也都可以运用个案法进行研究。

个案法是对一个人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能否加以扩展,应该慎重分析,它的信度和效度都是难以做出判断的。

个案法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有时除了现实生活,我们无法从别的途径获得真实的样本。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个案,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认真观察分析,以求得出应有的结论。例如,在缺陷心理学的研究中,缺陷儿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会增强正常发育的感觉器官的功能,以尽量代偿有缺陷器官的功能,哪些感觉器官的功能可以代偿,怎么代偿,可以代偿到什么程度;一个先天盲的儿童得到治疗,看到了光明,他是如何看世界的,生命早期失明对他视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现有的个体来进行研究,而不能人为地制造这种可供观察的条件。再如前文提到的狼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让我们能观察到早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受到了何种影响,就是一个个案法应用的绝好的例子。

(四)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就是实验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条件(刺激变量)叫自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我们所要探索的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果自变量存在就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取消了自变量,因变量的变化也就消失了,那么就可以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的联系。

为了保证研究的成功,实验者还需要控制除自变量之外的,一切能对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的因素的作用,这些可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叫额外变量。例如,年龄、性别、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环境条件等,都会影响记忆的效果。如果要研究记忆的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就要控制好上述各种因素,只让记忆方法这一种因素起作用。如果在研究中除了记忆的方法这一种因素之外,知识经验、环境条件等这些额外的因素也起了作用,影响了记忆的效果的话,那么,从这个实验中得出记忆方法优劣的结论就缺乏科学性,即缺乏研究的效度。在研究设计中,没控制好额外因素的影响,让自变量和自变量以外的因素都对实验结果发生了影响,称为自变量的混淆,它是影响因变量效度,或名说是影响研究结果科学性的根本原因。在实验研究中尽量消除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是保证研究结果科学性的必要条件。

要控制额外因素的影响,办法很多。一般是把可以消除的额外因素加以消除,例如噪声、照明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用消除的办法加以控制。有些额外因素不能用消除的办法加以控制,例如,被试者总要在某种照明、温度和声音的背景下进行实验,被试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等,这些因素是没法消除的。控制这些因素影响的办法,就是要把这些条件固定下来,在各种实验条件下让这些条件保持恒定,也就是,每种自变量或自变量的每种水平的实验,都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让这些条件在自变量的各种变化条件下所起的作用都一样,剩下来的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因素就只有自变量了。因此,实验效度的高低取决于实验中对额外因素控制的严格程度。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有时难以控制各种额外因素的影响,有时也不一定需要十分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我们可以进行准实验的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比非实验设计的条件控制要严格,但比完全的实验设计条件的控制要放松得。医药学研究中常用的对照实验就是一个准实验的例子。找两组病程相似的病人,一组服药,另一组服安慰剂,即两组病人都服药,一组是真药,另一组是和药的形状完全一样的用淀粉做成的安慰剂。对照组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服用的不是药,因此没有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个疗程之后看两组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差别,如果服药的这一组确实比对照组病人的病情有明显的改善,则说明这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因为两组病人都经过了相同的时间,自身康复的因素也是一样的,实验组病情的改善自然是药物起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的实验里也有不少应用对照组进行实验的例子,这些都是准实验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