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H.)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也有学者通过观察和总结个人的经验,发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些思想、观点和发现,有些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甚至在今天看来,有些仍然是正确的。

例如,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有其理论观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孟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的争论,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医生,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并解释说,这四种类型是由人体内四种液体,即黄胆汁、血液、黏液和黑胆汁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后来,罗马医生盖伦(Galen,C.)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作人的气质类型。尽管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产生机制的观点并不符合科学事实,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但由于他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比较符合实际,所以至今仍沿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

从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还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那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不具备实证的性质,因而并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中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有很多成果,例如,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E.H.)于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r,C.T.)于1860年发现了费希纳定律,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兹(Helmholtz,H.)测定了神经传导的速度,研究了颜色视觉、听觉和空间知觉,提出了至今仍颇有价值的理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而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W.)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韦伯和费希纳的研究使实验心理学有了一个开端,但费希纳是为他的哲学观点辩护,而不是要建立起心理学的体系。赫尔姆霍兹虽有很大贡献,但他没有心理学的全局观点,只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冯特却明确地提出心理学要研究经验,这就把心理学从研究灵魂的哲学心理学中摆脱出来。他在全面总结哲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又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杂志,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所以冯特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通过心理学实验室他又培养了众多的心理学人才,这使他的影响不限于德国,而具有国际性。

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专栏 1-1 冯特

冯特
冯特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1832年8月26日生于德国的曼海姆。从1851年起攻读医学。185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任海德堡大学生理学讲师,1858年受聘为赫尔姆霍兹的助手,受其指导,从此转入精神科学领域。1874年受聘为苏黎世大学教授,1875年又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冯特在菜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4年创办《哲学研究》杂志,1905年创办《心理学研究》杂志。1889年任莱比锡大学校长。在莱比锡大学共任教45年,直到1920年8月31日逝世。 冯特说他的心理学是内容心理学,他的某些观点由他的学生铁钦纳(Titchener,E.B.)继承并发展成为构造心理学。冯特以前的心理学实验大多在生理学实验室中进行,由于冯特的努力,才使心理学既脱离了哲学,又不附属于生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学者们都把他看作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它和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同,应该能够用测定直接经验的方法,即内省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冯特用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认为统觉就像是意识域的注视点)和情感三维说(认为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三个维度)。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即通过分析语言、神话、风俗、法律等来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冯特一生的著作非常多,代表性著作有1874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生理心理学纲要》,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心理学成果,详细阐述了各种心理过程以及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生理解剖,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系统的心理学专著。美国的卡特尔赞其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另有1889年出版的代表冯特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精华的《哲学的体系》和1896年出版的《心理学大纲》。从1900年起,他用了10年时间出版了有4000多页的代表他社会心理学思想的10卷本《民族心理学》。1920年,他写成自传《经历与认识》一书。

二、学派纷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在当时,人们很难对它做出全面的解释。但是,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总要提出自己对心理现象认识的理论,并根据这种认识规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这就难免出现片面性。

一种理论观点出现以后,有人发现了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就会批评这种观点。在批评别人观点的时候,批判者又会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以弥补别人理论的不足。但是,他的理论观点也不会超脱时代的局限,仍然会有不足,他又会遭到其他人的批评。理论观点的争论就这样展开了,学者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伴随各种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学派别,使心理学进入一个学派林立、相互纷争的时代。这种局面在科学发展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而且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一)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也就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由于构造心理学派把心理学的内容规定得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又把内省实验的方法,即由被试者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的方法当作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始创于杜威(Dewey,J.)和安吉尔(Angell,J.)。机能主义是在达尔文(Darwin,C.)进化论的影响下和詹姆士(James,W.)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机能主义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20世纪以来,应用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和成就,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J.B.)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此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例如,思维不过是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声带的变化;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的变化。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这一学派的观点,在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的争论中,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四)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Wertheimer,M.)、克勒(Köhler,W.)和科夫卡(Koff-ka,K.)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并由此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五)精神分析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一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出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而无法得以满足,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作潜意识。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在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不断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所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栏 1-2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呢绒商人之家。后全家搬到德国的莱比锡,再搬到奥地利维也纳,并在此待了近八十年,于1939年9月在英国去世。 弗洛伊德1873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大学期间在神经生理学家布吕克(Brüke,E.W.)的指导下任助理研究员,并与医生兼生理学家布罗伊尔(Breuer,J.)有良好的关系。 1885年弗洛伊德到法国,跟随擅长使用催眠术治疗癔症的夏尔克(Charcot,J.M.)学习。夏尔克的方法和理论给了弗洛伊德很大的启示。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罗伊尔共同发表了心理分析学的第一份个案报告-安娜·欧案例。

弗洛伊德在用催眠方法治疗病人时发现,在催眠的状态下,病人的想法与现实的大不一样,而且常常有悖于高尚的伦理道德。此后弗洛伊德又发现,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去自由联想,也能获得与催眠状态下同样的效果。弗洛伊德说他发现了症状背后的驱动力-本能,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于1895年出版了《癔症研究》一书,这本书被看作是精神分析的正式起点。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提出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童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

1902年弗洛伊德当上了维也纳大学的教授,并在学校成立了“星期三心理学会”。1905年他发表的《性学三论》开始被世人重视。1908年由他发起并领导的国际心理分析协会在纽伦堡成立,这标志着弗洛伊德主义的诞生。1909年他应邀参加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讲演,并获得了克拉克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他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此后,弗洛伊德先后发表了80篇论文和9部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901年的《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和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这两部著作是弗洛伊德将其理论扩展到哲学、社会学以及日常生活领域的经典之作;1917年的《精神分析引论》是由他在世界各地的演讲稿汇编而成的,对精神分析理论做了全面的总结和介绍;1923年的《自我和本我》为精神分析理论添加了人格结构学说;1930年的《文明及其不满》用文明与本能的冲突来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始动力。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对心理学来说,由于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人们开始自觉地去认识它的时候,想要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括出心理现象的本质,难免具有局限性,因而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人们在争论中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自然就逐渐淡薄了。

学派之争的结束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加之冷战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以罗杰斯(Rogers,C.R.)和马斯洛(Maslow,A.H.)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的两大传统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它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至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或者叫作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借鉴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注意、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活动。

把某种认知模型表现为计算机的程序,这叫计算机模拟。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检验某种认知模型,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和人的反应一致,说明这个认知模型是正确的;否则这个认知模型就有问题,需要改进。同时,计算机的程序已经能够代替人的某种智力活动,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也可以模仿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某种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为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领域的开辟和发展就是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结合的显著成果。

当前,认知心理学又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把行为水平的研究与相应的大脑神经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深人探讨认知过程的机制。

(三)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或者说,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以及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的研究由来已久。从19世纪初法国和德国的神经生理学家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定位,到20世纪初心理活动的脑物质变化的生化研究,再到今天脑电波、脑成像技术的应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生理心理学在技术上已经能够记录到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已经能够探索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脑内各部分的物质代谢活动的变化,观察与某种功能障碍有关的脑内局部病变的情况。生理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交叉的和综合性的学科,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