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和表情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是不同于认知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和认知过程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认知过程则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轻松、愉快或沉重、悲伤都是内心体验,它不同于认知过程,因为认知过程如感知觉等,是以形象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的,思维是以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情绪上的变化,高兴时眉开眼笑,生气时面红耳赤,害怕时身上会发抖。而个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不会有什么外在的表现。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例如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的变化。愉快时,面部的微血管舒张,脸变红了;害怕时,面部的微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脸变白了。这些变化是通过内分泌腺的作用实现的,认知活动则不伴有这种生理上的变化。

(二)表情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面部肌肉活动的模式,它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例如,高兴的时候,人的眼睛是眯着的,嘴角是往上提的;伤心的时候,人的眉头是皱着的,嘴角是向下的;害怕的时候,人则是目瞪口呆的。

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尴尬时手足无措;懊悔时捶胸顿足;害怕时手足发抖,惊慌失措;傲慢的人经常指手画脚,自卑的人常常畏首畏尾。

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例如,高兴时说话的音调高、速度快;悲伤时说话的音调低、速度慢,一句一句之间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听一个人说话就能辨别出他的情绪是高兴还是悲伤。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就会的性质,又有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达尔文最早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的表情。他写了《动物和人的表情》一书,提出人的表情是动物适应性行为演化的结果。认为人的表情是先天的、遗传的,全人类是共同的。这种观点可以解释人类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是一样的这一事实,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笑都表示快乐,哭都表示悲伤。表情不是规定的行为规范,也没有约定的规矩,全人类自然而然地以同样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这只能用表情是先天的、遗传的观点来解释,说明达尔文的观点是合乎事实的、正确的。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使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带有不同的色彩,如在表达欢迎的方式上,西方民族比较外露、张扬,东方民族比较含蓄、内敛。东南亚很多民族以摇头表示赞成,用点头表示反对,这就和我们相反。不知道这一区别,在与东南亚国家的人交流时,就会发生误会。所以,表情又具有后天模仿、学习、受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特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与认知过程相区别,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作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较笼统,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绪具有情景性和易变性,引发情绪的情景一改变,它所引起的情绪就会消失,情绪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的表现。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反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与情绪相比,情感更为深刻,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也就无法表达了。我们为祖国的强盛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为人民遇到的困难着急担忧,这样的情绪表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离开了高兴和悲伤这样的情绪表现,情感也就无从表达了。另外,情感也能制约情绪的表现方式,如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在极度干渴的情况下,还舍不得喝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水,要把水让给别的战友喝,这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让人进行搏斗,也可以呼救。

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抚养;成人也要通过情绪反映他的处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点头表示同意;人们还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二)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机体行动的动力,但是,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机体的行动。例如,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了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但是,只是这种生理需要还不足以驱动人的行为、活动,如果意识到缺水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因而产生了紧迫感和心理上的恐惧时,情绪和情感就放大和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了人的取水行为,成为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情绪和情感的动机功能还表现在对认知活动的驱动上。认知的对象并不具有驱动活动的性质,但是,兴趣却可以作为认知活动的动机,起着驱动人的认知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三)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组织功能的大小,还与情绪和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知活动和操作的效果;痛苦、恐惧等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表现在: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也容易回忆起来。

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人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且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都有外部的表现,即表情。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如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表情还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中医的望、闻、问、切中的“望”,包括对表情的观察。此外,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在信息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出现得要早。